
中國正在制定有色金屬行業聯合出海計劃
3月7日,全國政協委員、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會長康義向《財經》雜志披露了中國有色金屬行業去年的業績:
2006年,有色金屬行業獲益頗豐,規模以上企業收入從
2001年的2356億元增加到1.35萬億元,盈利也從2001年的71億元增加到1100億元,實現利潤超過了煤炭、紡織、醫藥和建材行業。
這與整個有色金屬處于景氣周期頂峰有關。2006年,國際有色金屬價格屢創新高,LME三月期貨每噸最高價分別達到:銅8600美元、鉛1765美元、鋅4500美元、錫1.16萬美元、鎳3.39萬美元,相繼突破歷史高位。
不過,在行業內部,利潤趨于向具有資源優勢的大企業集中。在冶金行業總體排名中,2005年冶金行業前六名中有色金屬企業只有一家,2006年則有三家。尤為引人注目的是,中國鋁業利潤達到225億元,首次超過寶鋼(223億元)排名第一。康義說,“去年行業內17家企業實現利潤超過10億元,其中6家企業利潤超過20億元”。
康義認為,有色金屬行業的經濟效益大幅提高,主要得益于近幾年來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的結果。比如,目前已經全部淘汰了落后的鋁電解生產能力。
值得關注的是,近年來有色金屬行業中民營企業發展迅速。在民營企業中,有一批在技術上處于先進水平,例如山東南山集團、茌平華信鋁業公司、山東叢林集團公司、寧波金田銅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民營企業的利潤都超過了10億元。
大量的利潤也支撐了有色金屬行業投資規模的進一步擴張。例如,在去年的新增投資中,企業自籌資金占比達到77%,“這說明企業這幾年盈利能力確實比較強,”康義說。另外,行業旺盛使融資渠道也通暢起來,有色金屬行業有37家企業在國內外上市,除了通過股票市場直接融資,去年還有幾家公司發行了債券。
康義表示,總體來看,去年有色行業的固定資產投資為1180億元,相對于2003年的投資高峰,增幅已逐漸放緩,新開工項目增幅回落12%,但銅、鋁冶煉新開工項目投資規模仍然偏大。
資源瓶頸
早在2002年,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有色金屬第一生產大國。特別是2003年投資迅速增長之后,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有色金屬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,且行業地位明顯上升。過去的六年,有色金屬行業產量年增長幅度在14%-20%之間,至2006年,有色金屬行業的產量達到1917萬噸,增長17.5%。其中,銅、鋁、鉛、鋅的產量分別為300萬噸、935萬噸、274萬噸和315萬噸,均居世界第一位。
但是,中國在原料資源上的稀缺成為巨大的制約因素。例如,目前2/3的銅精礦、1/3的鋁土礦以及近30%的鉛精礦都必須依靠進口。這使得中國成為有色金屬的貿易逆差大國。去,年有色行業進出口總額為650億美元,貿易逆差為175億美元。
康義稱,這一現狀正在得到改善。隨著加工水平的提升,出口結構有所優化,高端鋁材、鋁箔、銅管材的出口增加。這是因為,加工環節可以帶來高附加值,利潤向下游技術含量高的深加工領域轉移,促使企業去年在加工領域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近40%,在總投資中的比例達到27%。
然而,康義認為,礦山原料有效供給仍是影響有色金屬工業發展的最大瓶頸。例如,去年投資最熱門的當屬礦山,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將近一倍,達到266億元,占總投資額的19.2%。
有色行業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,由于中國大量進口有色金屬,進口價格對企業影響很大,國內企業“抱團”談判的動力很大。中國銅行業自2003年以來,由江銅、銅陵、云銅、金川、大冶、中條山及白銀等七家國內主要銅冶煉企業成立了銅原料聯合談判組(CSPT),聯合起來同國際銅精礦貿易商展開談判,以獲取在談判中的優勢和主動性,遏制了加工費(編者注:銅企業主要賺取加工費,所以價格談判主要以加工費為目標)的持續下滑。
2005年春,由九家中國企業以及日本、韓國、印度四國18家銅冶煉企業成立了亞洲銅俱樂部會員會議。
但是,過去的兩年,由于全球礦資源緊缺,海外礦山企業獲得了強大的價格談判力量。據康義透露,在2007年度銅精礦加工費談判中,必和必拓與中國主要銅企業達成的銅精礦加工費為60美元/噸,比目前的70美元/噸又減少了10美元,而且沿用了三十多年的價格分享條款也被取消,對銅冶煉企業的利潤影響非常大。這一行業格局造成的后果是,由于海外礦山掌握著關鍵上游資源,有色行業利潤的大部分流向海外。
去年兩會上,康義就提出,資源不足已成為制約有色金屬工業發展的主要瓶頸,建議國家有關部門積極鼓勵企業“走出去”,并在財稅、信貸融資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,同時提議建立海外資源勘探開發投資風險基金,鼓勵有能力的國內企業聯合到海外進行礦產資源的勘探和開發。在3月7日接受《財經》雜志采訪時,康義透露,國家有關部門已經采納了該建議,目前正在制定相關政策。
但是,由于行業分散和海外投資風險無法預估,聯合“出海”面臨的挑戰也非常大。康義稱,僅以銅為例,到海外投資一個上規模的銅礦需要百億以上人民幣,目前國內銅企業還沒有這個實力。銅企業需要聯合重組,雖然難度很大,但應該在國家推動、企業自愿的基礎上聯合走出去。